改善城市生態、美化環境新趨勢——種植屋面
實行生態屋頂綜合利用,將是未來城市增加綠色、改善生態環境的最大待開發空間。”
種植屋面,是在平屋頂上種植植物,借助栽培介質隔熱及植物吸收陽光進行光合作用的雙重功效來達到降溫隔熱的目的。種植屋面不但具有良好的節能效果,而且在凈化空氣、改善城市生態、美化環境、提高建筑綜合利用效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每平方米草坪每年可吸收146千克的二氧化碳,可放出105.85千克的氧氣,可吸收0.0031千克的二氧化硫,可滯塵0.01千克,可涵養水源27千克。因此,增加綠地面積對改善空氣質量、降低污染具有重要意義。
韓林飛強調,“霧霾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特別是華北地區面臨的重大的環境問題,而屋頂綠化可顯著改善空氣質量,對霧霾治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建筑防水協會理事長朱冬青表示:“國家大力發展綠色建筑,為種植屋面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國家政府在大氣污染治理上的決心和信心,讓種植屋面能夠獲得最大的政策紅利。”
綠色建筑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為我國種植屋面事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朱冬青表示,企業如何理解政策,抓住機會提供規范產品和服務都將影響種植屋面行業發展。
去年4月下旬,住建部發布《“十二五”綠色建筑發展規劃》并提出,從今年開始,政府投資的黨政機關、學校、醫院、博物館、科技館、體育館等建筑,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省會城市建設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單體建筑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機場、車站、賓館、飯店、商場、寫字樓等大型公共建筑,要率先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根據該規劃,從2015年起,直轄市及東部沿海省市城鎮的新建房地產項目力爭取50%以上達到綠色建筑標準。
由于政府出臺綠色建筑的鼓勵政策,符合綠色建筑標準的建筑可以按面積拿到補貼。到2015年,我國將有10億平方米的綠色建筑,今后,我國三分之一的建筑可能成為綠色建筑。
朱冬青指出,即將發布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里,對種植屋面在緩解熱島效應、截留雨水、生態效應等方面給予加分,這會促使業主、開發商、設計部門為獲得綠色建筑的加分,而去考慮采用種植屋面,使之達到三星的綠色建筑標準,這為種植屋面行業拓展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種植屋面在改善生態和環境質量方面的作用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然而,早在歐美國家興起的種植屋面,在中國卻遲遲沒有得到大規模的應用。除了種植屋面工程質量與國外有較大差距外,種植屋面營造和管理成本高也是種植屋面沒有大面積推開的重要原因。
在朱冬青看來,種植屋面工程質量是可以得到保障的。他表示,種植屋面行業在標準、材料、施工方面已具備技術保障,如綠色建筑標準的編制、耐根穿刺實驗方法的編制、實驗室的建立、種植技術的研究已上升到更專業的層次,具備了大力發展推廣的條件。
朱冬青舉例說:“我們將耐根穿刺防水材料標準提升為國家標準,目前正在緊張的制定中,它不僅是耐根穿刺防水材料的標準,也是綠色建筑種植屋面耐根穿刺防水材料的標準。還有30多種防水材料通過了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所兩年的耐根穿刺實驗,此外還有完善的設計施工驗收規范等。”
有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我國綠色建筑政策的逐步完善,種植屋面行業有望搭乘綠色建筑東風,翻越技術和資金的藩籬。
不過,朱冬青也指出,要高度重視種植屋面產業化的問題。種植屋面行業是由防水企業發起的,以耐根穿刺防水卷材作為入門的手段。目前,種植屋面技術還不是系統集成的技術。要想把種植屋面產業做好,必須產業化,從耐根穿刺防水卷材、基質土壤、園林等方面做好系統集成。